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English

打造心理学人才培养重地

科学研究重器、社会服务重镇

立心 明理 好学 笃行

凝心聚力 争创一流

学者齐聚bat365在线官网平台探讨神经心理学研究——记中国心理学会神经心理学专委会2024学术年会顺利举行

编辑:                    审读人:                     时间:2024-11-10

此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神经心理学专委会主办,bat365在线官网平台承办。会议于2024年11月8日至9日在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南湖校区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心理学与医学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北京大学吴艳红教授担任会议主席,bat365在线官网平台的周宗奎教授和孙晓军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共有来自全国60家教学科研单位的200余位老师和学生现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进行了5场特邀报告,10场平行论坛,共计50余个分会场报告报告以及40多张海报张贴展示。会议开幕式由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副院长赵庆柏教授主持。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三女牙教授首先致欢迎辞(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党委书记马新华代为朗读),表达了对所有参会者的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强调了此次会议对于促进国内外神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罗跃嘉教授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心理学会的候任理事长,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愿与各位同行一道,进一步推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在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积极支持青年学者的培养与成长,努力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心理学会神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艳红教授随后致辞,她表示作为神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深知我们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接下来的会议中,将围绕“神经心理学前沿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神经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发展,促进跨学科合作,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院长孙晓军教授首先对所有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在神经心理学所取得的进展,特别强调了学院在神经心理学领域人才培育和学术交流的计划与愿景。作为东道主,他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高度期待,希望它能成为启发新思想、深化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特邀报告环节中,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时杰教授首先进行了题为《睡眠与脑功能调控》的特邀报告。时杰教授的报告从睡眠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谈起,介绍了睡眠的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是指出睡眠是脑功能调控的重要窗口期,可以采用无创脑刺激方式,在睡眠期对心理或精神问题进行定向干预。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郭起浩教授带来了《中国临床神经心理评估现状》的精彩报告。郭教授作为中国临床神经心理评估的重要先驱,系统回顾了中国临床神经心理发展的历程,困难,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郭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在上海建立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队列研究。除开经典的临床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外,该队列系统结合了人脑影像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对于理解老年人认知衰退的动态演变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胡理教授进行了《疼痛神经标记物的发展与挑战》的学术报告。胡教授指出,人类对于疼痛的感知和评价大多依赖于主观报告,缺乏可靠的生理指标。胡教授团队通过系统结合人类脑电,磁共振,和啮齿动物的神经元放电信息,开发和验证了疼痛的神经标记物模型。胡教授同时指出,在该标记物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复杂的机器学习,数学和临床数据采集工作,呼吁大家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对人类心智进行定量化,精准化建模。

北京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的解万泽研究员《儿童情绪体验与理解中的建构过程:发展模式与神经机制》。解老师介绍了实验室在儿童情绪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采用了问卷测量,现场实验,生理记录和神经成像学技术,从多模态加工视角验证和发展了传统的情绪建构理论。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赵庆柏教授进行了《前额皮层对顿悟问题解决中信息加工的调控作用和动态变化》的学术报告。赵庆柏教授以顿悟范式为切入点,并且融合神经心理学技术,试图切入人类创造力这一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研究领域。本报告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兴趣,纷纷思考和探讨起使用神经心理学技术研究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经验采样方法在临床和亚临床人群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的李旭老师进行了《抑郁焦虑与情绪调节监控功能缺损的关系研究》的报告。李旭老师从情绪调节过程扩展模型出发,关注影响日常情绪调节监控的近端因素和远端因素以及抑郁、焦虑对日常情绪调节监控的影响,利用经验取样法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抑郁、焦虑个体情绪调节特征的理解,也为抑郁、焦虑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

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小琴老师进行了题为《日常情绪体验与情绪调节的动态交互作用在亚临床群体中的表现异同》的报告。王小琴老师关注焦虑、抑郁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动态情绪调节模式,首先介绍了关注情绪调节动态特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该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利用多层次分析以及动态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抑郁与焦虑个体在日常情绪调节上的差异,在报告最后,重点强调情绪调节动机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

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毅老师进行了《日常生活中的共情——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与风险群体的经验采样研究》的报告。该团队一直围绕共情和社会认知开展研究,为了提高研究的生态效果,该研究团队使用经验采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分裂型特质群体的日常共情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准确性和健康群体没有显著差异,而分裂型特质群体在日常共情上表现出显著异常,并且发现了社交愉悦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此外,王毅老师团队还结合了fMRI技术,对功能影像和结构像的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右侧伏隔核、默认模式网络和突显网络在日常情感共情中的重要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的张瑞婷老师对《疫情背景下情绪预期对焦虑抑郁的调控作用:来自生态瞬时评估法的证据》进行了报告。张瑞婷老师聚焦疫情期间的社交隔离对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情绪预期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隔离以及情绪预期对抑郁和焦虑的不同影响,为在抑郁及焦虑人群中围绕情绪预期开展靶向性干预的可行性提供了实证依据。

来自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的王艳郁老师进行了《抑郁症患者及阈下抑郁群体的情绪-行为分离:基于实验室评估及经验采样法》的报告。王艳郁老师的研究关注抑郁群体,综合采用实验室评估和经验采样的研究方法,通过两项研究分别考察了抑郁症患者及阈下抑郁群体的快感缺失以及情绪-行为分离的日常变化情况及其脑机制,为理解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都师范大学的王亚老师进行了题为《分裂型特质个体心智游移的日常表现及神经机制:经验采样和ERP研究》的报告。王亚老师首先介绍了心智游移的概念以及理论框架,并重点介绍了将经验取样法应用于心智游移研究的独特优势和应用的必要性。随后,他详细阐述了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如何通过两项精心设计的研究,采用经验采样法和ERP技术考察并揭示了分裂型人格特质心智游移的日常表现及其神经生理机制,这些研究为分裂型特质群体心智游移功能缺损的早期识别和心理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情绪与认知》专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艳梅老师首先进行了题为《对自然界积极情绪性声音线索的注意偏向及认知神经机制》的报告。通过结合听觉和视听跨通道的研究方法,运用点探测任务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王艳梅老师通过系列研究深入探讨了人们对自然界中积极声音的注意偏向的加工机制,为我们理解人类如何处理和响应环境中的声音提供了新的见解。王艳梅教授团队还利用直流经颅电技术,发现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的刺激减弱了人们对自然界情绪性声音的积极偏向。

陕西师范大学的刘志远老师进行了题为《风险决策两阶段视域下情绪的作用机制》的报告。刘志远老师关注风险决策中的后悔情绪,采用行为实验、脑电和脑磁等研究方法与技术,巧妙地设计了一项连续风险决策任务中对计算价值阶段和反应选择阶段进行分离,研究结果显示后悔情绪通过反应选择阶段对风险决策产生影响,为进一步理解风险决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徐鹏飞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认知建模的情绪计算》。徐鹏飞老师在讲座中首先深入探讨了情绪动态性的定义,并讨论了对其进行精确评估的重要性与挑战。在介绍计算建模方法时,他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示了这一方法在区分焦虑与抑郁个体在决策过程、情绪加工以及情绪动态性方面的重要价值。徐老师特别强调了预期误差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徐鹏飞老师对计算建模方法的介绍既深入又易于理解,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反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陈桃林老师进行了题为《抑郁症情绪认知障碍的脑网络研究》的报告。陈桃林老师重点关注情绪冲突和认知控制的分离机制,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揭示了情绪冲突和认知冲突早期加工DLPFC活动模式的差异,并探索了神经药物和心理干预对情绪认知功能的神经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建立了抑郁症情绪认知障碍的脑功能图谱,将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服务于精神影像门诊,推动实现对精神障碍的辅诊与疗效预测。

浙江师范大学的孙琪老师进行了题为Understanding facial expression perception: Efficient encoding, Bayesian decoding, and Perception-response scaling的报告。孙琪老师将不确定的噪音分为物理外部噪音和内部神经元噪音,通过计算建模构建贝叶斯推理模型,发现排斥性序列依赖发生在感觉编码阶段,吸引性序列依赖发生在运动反应阶段,内部噪音与反应系统影响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并且这两种相反的序列效应可以通过贝叶斯推断模型很好地解释,这些研究为后续行为、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精神疾病临床与亚临床群体快感缺失关联的奖赏加工机制》专题报告

来自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的付新玮进行了题为《精神分裂症及社会快感缺失个体的奖赏加工缺损:来自体力和认知努力决策范式的证据》的报告。付新玮所在团队利用EEfRT与C-EEfRT两个行为学任务探究了精神分裂症和高社会快感缺失群体在体力和认知努力决策上为获得奖赏而付出努力的具体表现,以判断决策性快感缺失是否是精神分裂症疾病转化的风险因素。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和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在基于努力的奖赏决策上具有不同程度的缺损;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均不能随着奖赏金额的增加而适应性地改变选择努力类型的策略,但亚临床个体缺损程度相对较轻。该研究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了一定启发。

同样聚焦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奖赏加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汇进行了题为《分裂型特质个体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付出-回报失衡下奖赏动机及其适应性研究》的报告。该研究采用了一项握力努力的奖赏动机适应性任务来测量阴性分裂型特质个体和临床患者在付出-回报失衡下的奖赏动机及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客观而非主观的奖赏动机及适应性上存在缺损,而特质个体均未存在缺损。该结果有助于揭示动机缺乏的认知机制。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沈蕾进行了题为《精神分裂症社会性基于努力的奖赏决策异常的认知计算机制》的报告。该研究采用基于努力的奖赏决策任务探讨了精分患者社会性基于努力决策的计算过程及其与动机缺失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患者对奖赏和努力敏感性的减弱可能是决策异常的潜在机制,这一损伤从非社会性延申到社会性维度,具有普适性。该研究揭示了精分患者对奖赏和努力评估的异常,为理解社会动机缺失的心理病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可嘉进行了题为《抑郁症患者基于努力的奖赏决策异常的元分析》的报告。该研究利用元分析及社会性奖赏决策范式探讨了抑郁症患者(MDD)奖赏决策异常及其影响因素。元分析结果表明MDD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奖赏决策缺陷,并且其奖赏决策容易受到奖励概率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性奖赏决策实验,他们进一步发现,相对于基于努力的奖赏决策能力,MDD病人的社会性奖赏决策能力存在更明显的损伤。该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MDD患者的奖赏功能异常。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卫中心的杨新华副教授进行了题为《抑郁症患者动态功能连接网络特征》的报告。该团队利用公开影像大数据,结合最新计算模型-主导特征向量动力学分析(LEiDA),探究了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动态功能连接网络特征。结果发现与首发抑郁相比,复发性患者奖赏相关的动态网络表现更多的异常,主要表现为1)更少地访问额叶-默认模式网络-纹状体集群, 2)在该集群与前额-默认模式网络集群和视觉-顶叶集群之间转换的灵活性降低。该研究为探究抑郁症复发的影像学标志物提供了新的证据。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玲玲进行了题为《价值自适应编码在快感缺失和动机缺乏症状的作用:基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跨诊断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探讨了以下2个问题:1)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价值自适应编码能力及其计算机制是否存在缺损?2)价值自适应编码与快感缺失和动机缺乏症状是否存在跨诊断的关联?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期待价值自适应编码能力的降低,而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没有。计算建模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不同临床患者在价值表征的计算过程中的特异性特征。此外,自适应编码能力与快感缺失和动机缺乏症状存在跨诊断上的相关。该研究强调了价值自适应编码能力在快感缺失和动机缺乏症状中的作用,价值自适应编码或可以成为针对快感缺失和动机缺乏症状的有效干预和预防靶点。

 

《神经心理疾病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干预》专题报告

来自清华大学的弭元元老师报告标题为《A Synaptic Story of Working Memory》弭元元老师的研究聚焦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构建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工作记忆的动态操纵,工作记忆的分心干扰三个方面,揭示了突触短时程可塑性对记忆信息存储的影响,且受到注意力水平调节。研究还揭示了外部干扰如何动态调控记忆信息的准确度,为记忆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何晓松老师报告了《基于社区检测算法的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的脑网络机制探究》何晓松老师基于社区检测方法(一种网络聚类方法),研究通过于静息态和任务态fMRI数据案例,研究揭示了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回路的组织特征,以及语言网络和成瘾相关的脑网络动态组织特征。研究发现成瘾导致脑网络改变,表现为从目标导向到习惯性行为的转变,以及与渴求程度相关的皮质-皮质下动态交互改变。社区检测方法有助于评估多层脑网络间的动态交互过程。

来自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的樊星老师报告了《胶质瘤相关癫痫临床诊疗进展》。樊星老师认为,目前胶质瘤相关癫痫疾病发病普遍,控制困难,且患者普遍存在神经心理问题,研究整合了胶质瘤相关癫痫的分布规律和发生机制,介绍了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指南和诊疗管理,治疗方法(放疗、化疗、药物治疗等),研究还揭示了胶质瘤相关癫痫的脑网络机制,并建立基于多模态的胶质瘤相关癫痫预后预测体系。

复旦大学的曹淼老师报告了《自闭症儿童脑早期异常发育研究》曹淼老师的研究聚焦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早期异常发育,根据脑指标探究其临床异质性和异常发育轨迹,发现自闭症特有的个体差异模式与症状个体差异相关,且不存在亚型。自闭症儿童的脑结构形态学偏侧化特性与症状和智商显著相关。脑白质指标还揭示了自闭症儿童的发育速度降低和总体发育延迟。研究通过脑功能影像和机器学习方法,辅助临床进行自闭症筛查判断。此外,研究还构建了覆盖整个幼儿期的高分辨率儿科人群大脑图谱,为AS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重要工具。


安徽医科大学的余凤琼老师报告了《抑郁症快感缺失的神经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余凤琼老师认为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与社会功能紧密相关,并影响患者对社交积极刺激的加工。研究通过脑功能连接预测模型,研究揭示了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连通性对快感缺失症状的预测作用,发现特定网络间连接能特异性预测消费性快感缺失。此外,研究使用ERP技术探讨了抑郁症伴快感缺失患者的奖赏加工机制,发现高动机性快感缺失患者对奖赏信息敏感性降低。并对快感缺失进行干预研究,有效改善了抑郁症群体的快感缺失问题。


《颅内脑电技术及其在神经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陈骐教授进行了题为《Alpha神经振荡在知觉推断中的作用:基于Ternus双稳态似动现象的研究》的报告。陈骐教授团队创新地将Alpha振荡和知觉周期理论相结合,采用经典Trenus似动范式,探讨了Alpha波段频率如何作为时间窗口影响视觉系统的分辨率,以及如何预测视觉似动分类,为理解知觉判断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了不同频率范围(如alpha、beta、gamma)的神经振荡如何指示个体注意力状态,并预测感知表现,为视觉感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蒲艺研究员进行了题为《Neural Basis Supporting Path Integration》的报告。她重点阐述了研究的核心问题:大脑如何支持路径整合(帮助个体在空间中导航和定位)。研究使用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颅内EEG技术,以及特征提取和LASSO回归模型分析数据,有趣地发现海马结构并没有直接与路径整合关联,而颞叶尤其是前端,对路径整合非常重要。蒲艺研究员的报告为空间导航和路径整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因果性证据。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徐翠萍副教授进行了题为《颅内脑电相关的自主神经症状》的报告。报告中徐老师团队对癫痫病患者的自主神经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并且在颅内脑电相关临床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病理概况。研究结果发现岛叶调节心血管的功能,深部电刺激能够治疗自主神经症状。最后徐翠萍副教授对6-7年病症患者的临床研究总结,让我们对自主神经症状以及相关治疗有了更清晰深入的了解。

来自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宋健副教授(主任医师)进行了题为《基于直接电刺激的脑图技术在临床与科研中应用》的报告。他从神经外科临床的视角对结构与功能严的对应关系和各自的作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对术中关键问题和定位操作方式进行研究归纳,针对唤醒手术、癫痫外科和步态障碍SCS手术的特点和对应技术判定术中特定区域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宋健副教授强调功能神经外科是脑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天然合作者,特殊场景将是未来的重要应用之一。

宋健副教授(主任医师)现场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的李瑾副研究员进行了题为《重新评估人类北侧颞叶在工作记忆中的作用:颅内记录的启示》的报告。报告中针对颅内脑电技术在工作记忆中的研究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内侧颞叶不同脑区是否都参与工作记忆?其发挥相同还是不同的功能?各脑区在工作记忆中是独立运作还是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工作记忆伴随着杏仁核-海马的信息传递,且传递方向具有特异性。在编码阶段主要以杏仁核-海马为主;维持阶段以海马-杏仁核为主。最后,她强调内侧颞叶的各脑区分工协作对于工作记忆的编码维持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抑郁症的神经调控》专题报告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田仰华教授进行了题为《抑郁症的电休克治疗研究》的报告。田仰华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抑郁症的电休克(ECT)治疗,探讨了ECT的有效性、挑战和优化治疗模式。报告中指出,ECT是治疗重度抑郁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但存在治疗次数不确定和可能的认知损伤两大难题。通过神经心理机制研究和机器学习预测,以及脑基因表达谱研究,田教授提出了电休克序贯tDCS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多中心研究验证其效果,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田仰华教授幽默风趣的报告为抑郁症的电休克治疗提供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在治疗机制解析和治疗模式优化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来自暨南大学医学部的王颖研究员进行了题目为《光疗改善阈下抑郁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她提到现阶段光照治疗作为一种绿色、便捷、低成本的治疗策略,在季节性抑郁症、睡眠认知、慢性疼痛等疾病中有效作用,同时阐述了其团队在光照治疗对阈下抑郁症改善中的研究成果,以及光疗改善背后的脑机制。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的季公俊副教授进行了题为《精神疾病脑影像机制引导神经调控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影像与神经调控研究,重点在于从局部脑区到网络映射的转变,特别是与双侧杏仁核的连接性以及抑郁症缓解网络的构建。这些研究发现对rTMS优化的精准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可以推广在其他脑疾病中的应用,如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等。


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王骄健教授进行了题目为《脑连接图谱绘制与精准神经调控》的报告。王骄健教授强调脑连接图谱是研究认知功能和脑疾病的基础,并提出了基于连接模式的计算方法来绘制图谱。报告中他重点讲到涉及跨物种比较、语言区发育进化、抑郁症ECT治疗的神经机制和预测模型,以及老年痴呆的精准神经调控治疗。

王骄健教授现场报告

来自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的周东升教授进行了题为《电磁神经调控技术快速治疗抑郁症实践》的报告。周东升教授从临床研究的视角给大家展示了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贡献。不仅将iTBS和cTBS两种模式进行比较,还提出“经颅电+经颅磁”的刺激方式在临床中正确运用将会产生“1+1>2”的效果。

《解码思维:感知记忆的精细表征机器可塑性的新视角》专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朱皕教授报告了《人脑对事件细节的表征》。朱老师利用包括电影在内的自然刺激,研究人类记忆形成和扭曲过程中神经变化。朱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使得会场包括本科听众在内的观众都对人类事件记忆有了新的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洪祥飞老师报告题为《基于自由意志的视觉特征选择性注意及其动态神经机制》。洪老师的报告从传统的视觉心理学入手,结合最新的脑成像和神经解码技术,不但对我们对于视觉认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人类自由意志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西南大学的高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对于食物记忆的抑制控制:来自肥胖和过度进食的证据》。高教授的报告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肥胖和进食过度,认为是关于食物的奖赏记忆影响了我们的进食行为。所以为了减肥和身材管理,可以采用抑制控制的策略,暂时压制对食物的记忆。

浙江大学的龚梦园研究员的报告题为《Dual-format attentional template during preparation in human visual cortex》。龚老师研究设计严谨,回答了注意如何调控视觉皮层的准备活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龚老师的报告,听众对于神经解码(neural decoding)这一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bat365在线官网平台的钟元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作用机制》。钟教授指出,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抗抑郁心理治疗方案,但是其神经机制依然不清楚。钟教授课题组通过整合多个抑郁数据库,在横断面和纵向追踪层面同时验证了背外侧前额叶在认知行为治疗中的起效机制。

《认知、情绪与记忆交互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专题报告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的刘威老师的报告题为《保护情绪应激下记忆功能的非药物策略及其神经机制》。刘老师的研究从青少年考试焦虑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通过降低应激反应和增强记忆痕迹两条通路来应对应激下的记忆损伤。通过虚拟现实,机器学习,药理调控,心理实验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手段,测试练习成功实现了应激下记忆的保护目的,并发现了对应的神经机制。

北京语言大学bat365在线官网平台的潘东旎的报告题目是《视觉加工在情绪性情景记忆重塑中的作用》。潘老师利用记忆再巩固范式,结合脑电和功能磁共振技术发现相较于伪刺激和不唤起条件,诱发了更多的错误记忆,为枕叶皮层和情景记忆更新的关联提供了因果性的证据。

湖南师范大学的张瑞婷的报告题目是《特质焦虑个体情绪预期的社会特异性缺损》。通过结合临床焦虑个体和高焦虑大学,她发现高特质焦虑个体的情绪预期存在社会特异性缺损,其缺损可能与期待性情绪加工有关。期待性情绪或可作为干预靶点以改善高焦虑特质个体的情绪预期功能。

陆军军医大学的杨卓娅老师的报告题目是《想象未来偏向模式可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水平:一项基于潜剖面分析的研究》。不同于以往情绪研究关注过去信息,杨老师提出并验证了对于未来的负性偏向可能是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危险因素。杨老师的报告给在场使用问卷研究的听众以启发,可以利用潜剖面分析深入挖掘问卷信息。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的杨宇翔的报告题目是《对脑岛的实时fMRI解码神经反馈训练提升内感受敏感性》。杨老师整合功能磁共振和神经解码技术,开发了以脑岛为ROI的DecNef训练。该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内感受的敏感性,且内感受敏感性的提升和DecNef训练的表现高度相关。

青年学者论坛

青年学者论坛共有11位老师进行了学术交流。聂爱青老师报告题目是《Sensitivity of late ERP old/new effects in source memory to self-referential encoding focus and stimulus emotionality》该报告围绕当前针对来源记忆的新/旧效应研究更多地关注于较早出现的FN400和LPC,但针对较晚出现的LPN和RFE的报道尚不足的现状,探讨了情绪效价和自我参照对LPN和RFE的影响。结果发现,LPN和RFE均受情绪效价和自我参照交互影响,且自我参照对两个成分的影响趋势相反。

宋方兴老师报告题目是《额叶眼动区在注意引起的眼优势可塑性中的因果作用》。该研究结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探究注意调节眼优势可塑性的神经机制。我们发现额顶注意网络参与控制基于眼的注意。并且,在这一网络中,额叶眼动区在注意引起的眼优势转移效应的产生中发挥着关键的因果作用。


陈伟海老师报告题目是《5-羟色胺2C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内侧前额叶GABA能神经元逆转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该专题报告采用转基因小鼠、FloxP-Cre、化学遗传、膜片钳及动物行为实验技术表明了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的“兴奋-抑制”平衡是维持正常认知功能的必要条件。5-羟色胺2C受体激动剂在内侧前额叶是通过激动GABA能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即降低“兴奋-抑制”比率,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样的感觉门控缺失、工作记忆能力和高自发活动。表明5-羟色胺2C受体激动剂是一类很有开发前景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余飞老师报告题目是《隐喻在重构负性认知中的记忆效应及其神经机制》。该报告利用fMRI技术结合基于隐喻的微型咨询会话范式发现隐喻诱发的顿悟体验有利于加强对治疗信息的长时记忆,隐喻成功编码涉及到情景记忆(旁海马/海马)、情绪记忆(杏仁核)和程序记忆(基底神经节/小脑)等多个记忆编码系统,提示在心理治疗中融入隐喻有利于增强长时记忆。

黎思娴老师报告题目是《伴情感成分的过度运动发作》。该报告以单个病例为切入点,发现扣带回癫痫多夜间发作,持续时间短,主要表现为过度运动,行为激越,多伴恐惧、悲伤等负性情绪改变,与扣带回参与负性情感网络有关。热凝对病变局限的扣带回癫痫可带来较好的效果。


杜小霞老师报告题目是《长期专项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及脑功能活动特征》该报告发现篮球运动员在nback工作记忆中行为上表现为速度优先模式,脑激活模式表现出正激活网络更强激活和负激活网络抑制降低。

梁笑老师报告题目是《运动促进科学推理成绩的抑制机制:一项fNIRS研究》该研究采用fNIRS技术考察运动促进新手和专家科学推理成绩的抑制机制,证实了运动主要通过提高新手抑制错误概念的能力,来提高其在物理科学推理任务中的成绩,以及与反应抑制和语义抑制相关脑区的激活水平(背外侧前额叶、前辅助运动皮层等);而运动与否不影响专家在物理科学推理中的成绩及抑制相关脑区的激活状态。这表明,运动可以作为促进新手概念转变的有效教育技术之一,而对于经验知识丰富的专家来说,或许需要涉及更高水平的认知训练。

张天阳老师报告题目是《过犹不及?社会支持与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s)已成为中老年人群的主要健康威胁。研究探讨了社会支持对中老年人CVDs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社会支持水平。此外,报告人还讨论了研究发现背后的潜在机制,以及研究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中老年人群疾病预防和管理的借鉴价值。


柳东林老师报告题目是 《中度有氧运动促进数学成绩:一项fNIRS研究。该报告采用行为学测量了大学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前后在有理数比较任务上的成绩,并使用fNIRS测量了他们在任务过程中抑制相关区域(包括DLPFC,VLPFC和pre-SMA)的活动。结果发现,学生在运动后的有理数比较任务成绩显著提高,并且在抑制相关区域:rDLPFC和lVLPFC的活动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抑制水平,进而提高数学推理成绩。

孟雪老师报告题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动机缺损:基于经验采样法的研究》。该研究通过自评量表、行为学任务(EEfRT)以及经验采样法(ESM)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我报告、实验室条件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动态评估中的动机表现。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无论在实验室条件下还是日常生活中均存在基于奖赏的动机缺损。


博士论坛中,来自国内10余家单位的博士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不但收获了同龄友谊,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指导。

在闭幕式上,中国心理学会神经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安徽医科大学原副校长汪凯教授做总结发言。汪教授指出,此次会议展示了神经心理学研究者们良好的精神面貌,促进了临床神经心理工作者与院校中的心理学研究者的沟通交流,有着学科交叉的重大意义和使命,表达了对神经心理学专委会的学术年会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会议最后,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心理学科带头人周宗奎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陈词,再次感谢各位与会专家和学者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并展望了基于学科交叉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对于国家科技创新和理解人类大脑的重要意义。周宗奎教授强调了学科交叉对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如何从不同学科借鉴理论和方法来促进我们对于人类心智的理解。他提出,未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应更加关注实际应用和技术整合,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挑战。


至此,中国心理学会神经心理学专委会2024学术年会正式落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